车牌新闻

 

上海与新加坡车牌竞价政策对比分析

2025-03-02

作为全球特大城市交通管理的典型案例,上海与新加坡均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机动车数量,但两者的车牌竞价政策在制度设计、执行效果及社会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:


1. 制度设计与运行机制

对比项 上海车牌额度拍卖 新加坡拥车证(COE)制度

政策起源 1994年起实施,借鉴新加坡模式,但结合本地特点调整。 1990年推出,通过配额控制车辆增长,是全球最早采用类似制度的国家之一。

额度性质 永久有效,可退还政府并获得原价补偿。 有效期10年,到期需重新竞标或报废车辆。

竞标方式 网上或电话拍卖,遵循“价格优先、时间优先”原则1。 每月两次公开竞标,按车辆类型分组(如中小型车、豪华车),价格由供需决定8。

资格限制 需满足户籍、社保缴纳、无沪牌车辆等条件,并审核信用记录1。 无户籍限制,但需支付高额税费(如附加注册费ARF),豪华车税率可达220%。

关键差异:上海额度具有永久性,降低了车主的长期成本,但需严格资格审核;新加坡通过周期性竞标和高税率双重限制,强化车辆流动性。


2. 价格与市场表现

对比项 上海 新加坡

近期价格 2025年2月最低成交价93,900元,中标率9.3%。 2022年大型豪华车COE价格突破10万新元(约50万人民币),创历史新高。

价格波动因素 受政策调整(如资格条件)、市场需求及投机行为影响。 配额减少、消费税上调及豪华车税率变动是主要推手。

长期成本 一次性支付高额拍卖费,但无后续更新成本7。 每10年需重新支付COE费用,叠加高额税费,长期持有成本远超上海。

关键差异:新加坡的周期性付费模式导致长期成本更高,而上海的高门槛和低中标率推高了短期获取成本。


3. 政策效果与社会影响

对比项 上海 新加坡

交通拥堵缓解 存在争议,外地牌照车辆激增(近50万辆),削弱了限行效果。 因地域小、政策严格,车辆增速稳定,拥堵控制相对有效。

社会公平性 沪牌与外地牌待遇差异引发不满,郊区沪C牌限行加剧区域不平等。 高成本自然筛选用户,但未出现牌照类型歧视问题。

车辆使用强度 单车日均行驶39公里,高于伦敦、东京,政策未有效抑制使用量11。 高持有成本促使车主减少非必要使用,使用强度较低。

关键差异:上海政策在限制车辆拥有量上效果显著,但未能有效降低使用强度;新加坡通过经济杠杆同时控制拥有量和使用量。


4. 改革方向与挑战

上海:尝试引入“拥堵收费”等新加坡模式,但因技术障碍未实施;未来或转向“限制使用而非拥有”的策略。


新加坡:面临豪车需求旺盛与配额紧张的矛盾,需平衡税收政策与市场稳定性48。


总结

两地的车牌竞价政策均以经济手段调控交通,但上海更侧重“限制拥有”,新加坡则通过“高成本+周期性更新”双管齐下。上海可借鉴新加坡的动态配额管理和区域收费机制,而新加坡需警惕高税费对普通消费者的挤出效应。未来,如何在公平性与效率间取得平衡,仍是两地共同课题。